中央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新能源产业怎么走?

预见能源·2025年07月07日 08:06
新一轮的行业“反内卷”大幕开启。

01

近期,中央密集释放整治无序竞争政策信号。

据新华社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7月1日上午召开。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

同一天,《求是》杂志刊文《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对“内卷式”竞争发出严厉警告。文章指出,与过去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不同,当前一个突出现象是,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等新兴行业也深陷其中。

而在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布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点名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 

文章指出,光伏组件低至每瓦六毛多,百余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一段时间以来,无序拼价格战、同质化竞争成为一些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突出表现。“内卷”之下,竞争失去节制,市场机制受到扭曲,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文章剖析了光伏行业的现状,一边,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企业疾呼,产品价格像“坐滑梯”一样,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价格均大幅下跌。 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投资额超80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党媒层面提出的指示、观点,重视程度更高,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交银国际分析团队7月2日发布的快评则表示:“中央对光伏行业目前困境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也已深刻了解困境成因并决心解决,后续针对性的实质性政策有望出台,光伏供给侧将迎转机。”

据《中国经济周刊》援引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的分析认为,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负增长,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加剧,居民端同样受“内卷”影响,2023年全体居民周均有酬劳动时间较2018年增加13.9小时。

事实上,从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关键任务,再到近期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治理平台“内卷式”竞争规定,“反内卷”已经纳入法律规制范畴。 

综合来看,本轮“反内卷”更突出政策与市场机制配合。赵伟认为,本轮“反内卷”协同性更强。本轮整治中,行业自律与市场机制或更受重视;或通过绿色化、智能化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低效产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市场有序竞争的双重目标。 

相比之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表述更加积极,直击地方无序招商引资的痛点,提出的措施更具针对性,也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力。不同于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轮“反内卷”明确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列为核心任务,并强调“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随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各行各业对“内卷式”竞争的重视程度提高,市场机构已普遍期待未来更多有针对性的“反内卷”政策出台,光伏、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有望迎来供给侧转机。

02

在上述进一步整治无序竞争的声音陆续释放期间,新一轮的行业“反内卷”、去产能行动大幕开启,光伏行业已迅速开展减产工作。

据上海有色金属网(SMM)报道,近日中国内地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开始集体减产30%,预计后续光伏玻璃7月产量降至45GW左右。7月1日晚间,光伏玻璃厂商亚玛顿回应媒体时确认了光伏玻璃行业减产的消息属实。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下半年光伏行业需求转弱,产业链价格全线承压。当前光伏行业多环节产品价格已跌破现金成本线。在此背景下,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集体减产,契合政策导向,推动行业供需结构改善。

在硅料环节,自过去一个多月硅料“收储小作文”传出以来,已有硅料头部企业负责人确认了业内探讨硅料环节去产能方案的真实性。

在今年的SNEC展会期间,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光伏硅料企业‘以大收小’不是‘小作文’,是真实存在的,头部企业正在做密切沟通和讨论,也在给主管部门做汇报,在他们的指导下做这件事。”

目前来看,头部硅料企业对于“以大收小”整合方案持积极探讨的态度。大全能源7月1日披露的投资者调研信息内容中提到:“针对光伏产业目前存在问题与挑战,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产业企业相继提出了多种探索方案,体现出了相关方对于行业势必要实现健康发展的强烈意愿。作为产业主要的参与企业,公司始终保持积极支持、配合的态度,愿意参与和协同发挥各方优势,寻求解决之道。”

大全能源判断,今年下半年硅料价格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当前N型致密料已接近头部企业含税现金成本附近,预计下探空间有限。

多个行业近期密集实施“反内卷”举措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于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的广泛关注,以及政策层面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持续加码。

事实上,自2024年光伏行业发起“自律”行动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止住前期价格大跌的势头,并不断筑底,酝酿反弹态势。

“我们认为行业自律是一个大家自发形成的一种良性竞争方式,我们对此是非常认同的。对我们自身来说,第一个要兼顾到行业的发展,第二个要兼顾到自己的发展,来做适当地投入调整。”TCL中环副总裁兼电池组件BG长鞠霞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肯定了“行业自律”产生的积极效果,“产能规划需匹配市场需求,技术储备应前瞻布局。”

不过,“反内卷”本身是偏中长期的战略,行业真正的拐点还未到来。

据稍早前6月24日发布的最新光伏产业研究报告,高盛下调了全球光伏行业的产能出清拐点预期,认为可能推迟至2026年下半年。

上述机构认为,2025年6-12月,全球光伏组件需求将下降达到40%左右,全球各区域大体均处于同比下行之中。 对于中国市场,高盛认为将同比下行达到57%,超出了此前其预期的30%。

此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曾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531-583GW,其中国内新增装机215-255GW。 根据上述预测,今年6-12月,国内新增装机量范围仅在17GW-57GW,月均装机量在2.4GW-8.1GW之间,几乎要陷入停滞。  

从全球来看,2025年下半年需求将大幅回落,月均需求预估仅为34GW,远低于当前约50GW的月产能,多晶硅与玻璃环节将面临严重过剩压力。  

高盛认为,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同比下降55%,高于此前预测的34%。组件环节已有30GW产能被终止或推迟扩建。到2026年底,2024年底时的组件产能将削减17%,主要因政策限制与现金流压力。  

除了产能过剩,中国的两份政策文件的发布将压缩工商业新增光伏项目的收益率,预计30–40%的项目将低于8% IRR门槛。  

因此,高盛预测,高成本产能预计在2025年开始大规模退出,但完全出清需持续到2026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自行车运动本质上是一项“贫穷”的运动。

2025-07-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