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十年沉浮
时间回到十年前。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
那一年的8月,宇通大型客车从河南省郑开大道城铁贾鲁河站出发,在完全开放的道路环境下完成自动驾驶试验。
这是国内首次客车自动驾驶试验。
10月,已在内部测试两年之久的百度无人驾驶车亮相,在北京雾霾指数高达400,城市笼罩在灰蒙蒙之中的天气里,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大厦附近出发,驶入京新高速公路,经五环路,抵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并随后按原路线返回。
这是国内首次实现了城市道路、环路及高速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
紧接着,百度无人车亮相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总书记在百度展台停留10分钟,比原计划长了三倍,并当场表示,中国一定要搞自动驾驶。
在一片希冀之中,中国自动驾驶上路的征程由此出发。
彼时,百度规划,在3年内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5年内实现量产,10年内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国内自动驾驶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又将驶向何方?
褪去浮夸,出海破冰
很遗憾,自动驾驶不是爽文叙事,十年发展未能将其变为科幻电影里的日常。
在未来技术展现在眼前的高光时刻,很多人不会想到,行业探索十年后,“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等模糊宣传被禁止。
这一转变源于一场致命事故。
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车辆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三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为行业敲响警钟,尤其遏制了夸大宣传之风。
事故发生后,工信部迅速采取行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
反映到市场上,行业稍显沉寂。
包括小米、理想、华为、小鹏汽车以及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纷纷调整宣传话术,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或“智能辅助驾驶”。
对比2024年萝卜快跑在武汉进行的突破性尝试,在规模推广应用上,今年尚无突破性消息传出。严监管下,产业各方对于自动驾驶测试上路愈加谨慎,一切都在中规中矩的进行着。
与国内监管趋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市场正为自动驾驶技术敞开怀抱。
美国Waymo近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在亚特兰大推出商业化Robotaxi服务;在加州将运营范围扩大80平方英里;并宣布未来将进入包括拉斯维加斯在内的10个新城市。
特斯拉也在得州奥斯汀启动了Robotaxi试点运营。
中东地区同样热情拥抱这项技术,阿联酋将其纳入"2030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计划让无人驾驶承担25%的出行需求。在2023年,阿布扎比建设了智能驾驶汽车产业集群,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哪吒汽车等中国企业均作为签约合作方,获准在阿布扎比亚斯岛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
于是,向海外突围,成为当下国内自动驾驶发展的重点之一。
近期,百度萝卜快跑在阿联酋连落两子。与迪拜道路交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迪拜部署超过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与阿联酋自动驾驶出行公司Autogo达成合作,计划在阿布扎比打造“最大无人车队”。
小马智行在全球化上也在不断拓展。2025年7月4日,小马智行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在迪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Robotaxi在迪拜的商业化落地,首批车辆将于2025年开启路测,为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此外,小马智行还在卢森堡建立欧洲中心,与PonyLink合作取得了韩国临时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新加坡与康福德高集团共同推动自动驾驶落地。
文远知行是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美国五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2024年12月,文远知行与Uber达成合作,双方合作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落地阿布扎比,是目前中东最大的Robotaxi运营车队。
当然,国内监管趋严并不意味着技术研发的停滞,出海亦是实力的象征。中国自动驾驶产业依然在苦练内功,并将积累转化为国际竞争力,让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十年磨砺,自动驾驶正褪去浮夸、正视现实、回归安全。
高光与黯淡交织的十年
自动驾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技术、伦理与法律争议,过去十年,行业在冷热交替中演进发展,已是常规剧本。
政策松绑信号与技术突破总能点燃产业希望,但技术商用化进程迟缓叠加资本退潮,又令行业蒙上阴霾。
数据知冷暖。据"车路云50人"统计烯牛数据显示,2015年无人车亮相铺垫之后,国内迎来自动驾驶风口,每年新增自动驾驶企业数量迅速上升,到2018年新增近100家。
如今,很多现在或曾经在业内崭露头脚的明星企业,集中于这一阶段出现。
2016年,还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彭军联合编程界的天才楼天城,共同创立小马智行。
同一年,Momenta以"打造自动驾驶大脑"为核心愿景启航;AutoX成立当年即完成开放道路测试;驭势科技瞄准物流与旅游场景,率先推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滴滴出行组建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深耕L4级别技术攻关;智加科技也在硅谷落地生根;知行科技深耕苏州工业园区,最终成为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
次年,行业迎来第二波创新浪潮: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旭与时任总经理王劲离开百度后创立景驰科技,也就是后来的登陆纳斯达克的文远知行;单记章认为人工智能与汽车结合的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邀请清华大学校友刘卫红一起创立了黑芝麻智能,最终在2024年8月登陆港交所,成为"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
这一时期,产业生态呈现多元化布局特征。主线科技、飞步科技以港口场景为突破口,逐步构建覆盖物流枢纽与干线运输的智能网络;禾多科技打造行泊一体量产解决方案;亮道智能深耕激光雷达感知技术;蘑菇车联开创车路云一体化落地模式......
一路狂奔,遇冷发生在2018、2019年。
始于Uber自动驾驶车辆在美路测时撞死一名行人,全球首起自动驾驶车辆撞人并造成死亡的案例发生。接着,全球迎来自动驾驶发展的寒冬,频发创企关停、巨头受挫事件,中国亦受影响。
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宣布推迟部署RoboTaxi;激光雷达龙头Velodyne裁撤北京半数团队,基本放弃中国市场;Starsky Robotics因融资失败启动出售谈判;吴恩达旗下Drive.ai被苹果低价收购;RoadStar.ai因内耗与技术停滞清盘,成为国内首个倒下的无人驾驶企业......
但有进有出、有生有死是行业发展的常态。转机又在2021年显现。
这一年,疫情意外凸显了“无接触”的价值,无人配送小车等应用场景得到关注。在政策利好、技术进步等多方因素推动下,自动驾驶行业在2021年迎来了商业化落地元年,并在无人卡车、无人物流、无人配送等特定场景率先落地,前景趋于明朗。
与此同时,新玩家不断涌现。据“车路云50人”不完全统计,2020-2021年国内新增智能驾驶相关企业超百家。其中,越来越多聚焦场景应用的企业出现,比如物流场景的卡车自动驾驶,斯年智驾、千挂科技、擎天智卡等,城配自动驾驶九识智能,以及中智行、驭势科技、纵目科技等技术方案提供商。
另一边,图森未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拉开了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上市的序幕。
资本嗅到万亿级风口机遇,疯狂涌入,一级市场迎来融资高峰。烧钱烧钱烧钱,估值火箭般蹿升,自动驾驶公司一时间站在浪潮之巅。
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融资总额近1500亿元(包括IPO)。
国内自动驾驶汽车行业投融资亦在2021年一度迎来“峰值”,据IT桔子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全年融资金额达到最高值约872亿元。
行业热潮与资本盛宴下,中国的科技巨头们也深度入局。
百度Apollo带来全新升级的无人车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并在开放平台基础上下场造车,取名集度,后更名为极越;华为推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Huawei Inside),赋能车企;腾讯发布智能驾驶云平台;阿里依托达摩院发力车路协同;大疆推出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
至此,自动驾驶创业者们迎来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竞争者,以初创企业、科技公司、车企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三极格局逐步成型。
狂欢下的骨感现实
带着互联网行业追求速度与规模的烙印,部分资本怀揣着复制“烧钱换市场”模式的野心,期望在自动驾驶领域重现三年内烧出独角兽、五年内成功IPO的投资传奇。
然而,这一逻辑在自动驾驶赛道却难以行通。
自动驾驶车辆要真正上路,必须接受真实道路测试的严格考验,安全验证容不得半点差错。该行业面临着技术突破、监管合规、商业化落地等多重严峻挑战,尤其需要的是耐心资本,秉持长期主义,稳步前行。
狂奔多年后,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交付答卷的关键时刻,在2024年终于迎来了上市热潮。
据“车路云50人”不完全统计,2024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速腾聚创、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则在港交所挂牌。此外,易控智驾、Momenta、MINIEYE、纵目科技、希迪智驾等企业也纷纷积极递表,谋求上市机会。
不过,这份答卷,资本是否满意呢?从已上市企业的市场表现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2024年11月,小马智行在IPO前最后一轮融资时的估值高达100亿美元,然而上市首日市值却缩水至约41.88亿美元,当前市值约为46亿美元。
在2024年10月IPO前,文远知行的估值约为50亿美元,上市首日市值约为49.2亿美元,如今市值更是大幅下跌至约22亿美元。
再看如祺出行,2023年B轮融资后,其估值达到58亿港元,上市首日市值约为69.19亿港元,而当前市值已降至约20亿港元。
当然,也有逆势增长的企业,地平线便是其中的例外。地平线上市时市值达557.7亿港元,当前市值已攀升至约927亿港元。
为何地平线能够逆势上扬?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余凯的演讲给出了答案。
他指出,2021年,90%的智驾方案由车企OEM自研,第三方解决方案占比不到10%;而到了2024年,两者比例已变为60%:40%,未来这一比例预计将进一步变为20%:80%。
这意味着,大部分车企的智驾方案将由以地平线为代表的第三方企业提供。而地平线作为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中市占率最高的公司,是奇瑞、吉利、长安、广汽、比亚迪等众多车企背后的重要供应商,被誉为“智驾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在这场烧光千亿美元的自动驾驶马拉松里,有企业流血上市,有企业找到方向,有企业苟延残喘,还有的破产清算、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
2025年,曾经估值高达90亿的独角兽企业纵目科技轰然倒塌。它曾在2017年、2022年、2024年先后三次尝试在新三板、科创板、港股IPO,但均以失败告终。禾多科技也于2024年陷入全面停摆、濒临破产的困境。
即便成功上市,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图森未来在十年时间里,上演了一出从天之骄子、风光上市,到主动退市、转型求生,最终关门大吉的悲剧。如今,图森未来广州公司现场大门紧锁,已无人办公。
曾与蔚来、小鹏、理想并称“新能源四小龙”的威马汽车早已破产重整;曾头顶百度与吉利双重光环的极越汽车,与背靠通用汽车的Cruise一样,成为了“豪门陨落”的典型样本。
技术很酷,但请证明它能赚钱。巨额亏损、市值腰斩,砸钱堆砌不出未来,曾经狂欢的资本也逐渐趋于理性。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无异,自动驾驶行业同样需经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淘汰,最后孕育出伟大的企业。
自动驾驶产业涵盖Robotaxi、末端配送、干线物流等细分场景,为车企提供赋能的ADAS供应商,以及专注于激光雷达、芯片等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细分领域最终仅能留存下少数几家企业,呈现赢者通吃状态。
以Robotaxi为例,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楼天城就表示,从规模化和无人化两个标准看,目前只有Waymo、小马智行和百度三家达到“上牌桌” 状态。
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的淘汰赛已然来临,只有留在牌桌上,才有赢得未来的机会。
商业化大考,亟需立法支撑
技术实力薄弱、产品质量欠佳、内部团队内耗、公司经营混乱、资金链断裂……自动驾驶公司的“死法”各有不同,原因也多种多样。
但在自动驾驶行业“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想要活下去,唯有自我造血这一条路。
很多公司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却因“粮草”不足,在抵达终点前就倒下了,成了行业的“先烈”。
商业化大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现实且矛盾的问题。
无论是车企,还是以Robotaxi、Robotruck、末端配送等为代表的场景应用方,是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亦或是产业相关的软硬件公司,如果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场景和车型进行示范应用,那么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只有实现规模应用,才能摊薄成本、扩大营收,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道路。
聚焦于技术层面,再先进的自动驾驶车辆也需要在实际道路上跑起来,以产生海量的数据支撑,实现技术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
若排除公司经营的种种问题,承诺的“无人驾驶”未能如期实现,商业化进程停滞不前,市场没有回响,问题出在哪?
有业内人士向“车路云50人”指出:国内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立法滞后。
在国外,自动驾驶立法正从早期探索逐步迈向全面立法阶段。
英国的《自动驾驶汽车法案》于2024年获得王室批准,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这是全球首部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综合性立法,明确了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责任主体、保险赔付、安全标准及运营许可等关键问题,堪称国际上最具前瞻性的立法范本。
美国交通部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首次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监管纳入联邦法律框架。
德国在2017年通过《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首次为L3级自动驾驶扫清了法律障碍;2021年,《道路交通法自动驾驶修正案》(GZAF)正式实施,赋予L4级自动驾驶法律地位,并详细规定了生产者责任、技术监督员、事故责任等内容。
日本的《道路交通法》修正案在2023年4月正式生效,升级为允许L4级自动驾驶车辆在日本公路上行驶。
反观国内,虽然已有5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自动驾驶地方性法规,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仍处于“立法空白 + 地方先行先试”的阶段。
2021年3月,公安部发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首次提出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通行及事故责任分担条款,但至今仍未正式通过。
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就指出,《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未明确自动驾驶车辆的法律地位及事故责任划分,这严重制约了技术的规模化推广。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充分授权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开展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试点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建议加快完善我国自动驾驶系统立法,结合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建立责任认定机制,明确不同等级和形态的自动驾驶车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为了让产业在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规则下开展工作,国内短期内需要通过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长期目标则是针对自动驾驶进行专门立法,为L3/L4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如此一来,一旦出现问题,就由对应的主体承担责任,大家量力而行。就像驾照考试一样,清楚考试内容和标准,就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和练习。
驶向下一个十年
行业所谓的“终局”还未到。
横亘在产业面前的,还有监管立法、商业化、全球化等大关。当然,背后离不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突破。
与产业发展初期的激进、浮躁相比,现在的产业参与者们更加理性与务实,不再一味地炫技比酷,而是秉持着让技术真正融入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既是产业逐步迈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广泛应用的重要保障。
属于全无人驾驶的时代,短期内还存在种种障碍,但终将会到来。
铁打的赛道,流水的企业。沉浮发展中,中国自动驾驶产业会有怎样的产业格局,期待下一个十年的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路云50人”,作者:胡小凤,36氪经授权发布。